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

汽车行业再获简政放权红利
发布时间:2017-01-19 00:00:00

·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措施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一系列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也因此,体制改革给我国制造业“松了绑”。
  15,国家认监委再次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出台了《国家认监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汽车强制性产品认证改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着力降低企业认证成本,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国家认监委关于产品CCC认证制度的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且已有一大批工业产品获得改革红利。“不同于其他简单的工业产品,汽车产品由于集中度较高,涉及工业品类多,所以在整体CCC认证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才推出了汽车产品CCC认证制度改革措施。”国家认可认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汽车产品CCC认证改革措施是在大量工作基础上制定推出的。
  ■将为汽车企业降本增效
  据国家认监委官方公布的《公告》显示,本次汽车产品CCC认证制度改革有三大转变。一是以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为原则,从原先的事前审批,转变为采信生产企业检测结果;二是优化服务,扩大认证机构范围和扩大CCC认证平行进口汽车受理范围;三是以保障产品质量为基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此次汽车产品CCC认证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可谓是采信企业检验检测结果,减轻企业负担。《公告》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生产企业检测资源,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确保检验检测数据与结果一致性前提下,采信生产企业的检验检测结果,为企业节约检测成本。同时,还鼓励认证机构在产品的策划设计阶段参与标准符合性评价,降低产品安全风险及技术开发成本,缩短产品进入市场周期,提升认证效率。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自2002年建立统一的CCC认证制度以来,CCC认证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我国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发挥了基础性保障作用。但汽车行业有其特殊性,与其他工业产品不同,汽车产品除了CCC认证保障质量外,还有自身的一套产品公告管理,这一套公告管理对产品质量也形成了约束。因此,此次汽车产品CCC认证制度的改革落地其实是为企业“松了绑”,将为企业和市场释放更多活力,对于降低企业认证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是个重大利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汽车行业现行的公告管理制度,本身就已经将不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挡在“门外”,企业生产的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产品,也在公告管理下无法进入市场销售。在对汽车产品有了公告管理制度约束的情况下,不会因CCC认证制度的改革而降低对车企和产品的监督,相反,一系列汽车产品CCC认证改革措施的出台有助于企业降成本、提效率。
  ■利好平行进口车发展
  近两年来,平行进口车在一系列政策“红利”下迎来了快速发展,此次八项措施的出台进一步给平行进口车企减了负。
  《公告》提出,在扩大平行进口车受理范围上,改革CCC认证平行进口汽车证书要求,指定认证机构在认证受理环节可适当放开对原车型或原基础车型获证的要求,将认证受理车型扩大到所有平行进口车型,并增加过渡期时间,为企业提供便利。
  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高级经理王存认为,汽车产品CCC认证制度改革对进口车尤其是平行进口汽车将有更多益处。此次改革可能对之前的“大贸”(进口数量较多的品牌、车型)部分影响不大,因为大品牌热销车型进口车数量庞大,一次实验检测的成本均摊到每辆车上,成本压力不会特别凸显。但对于进口数量较少的平行进口车型而言,如果可以采信企业的检测报告,则可以让平行进口试点企业一次至少节省一辆车的成本。
  ■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
  作为此次汽车产品CCC认证制度改革的三大转变之一,《公告》指出,进一步改进获证后监管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求指定认证、检测机构落实“双随机”抽查要求,加大获证产品市场抽查比例。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加强认证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认证信息公开、数据资源共享,促进认证结果采信。
  按照CCC认证制度改革思路,简化事前审批工作并不等于放松对产品的监管,而是实行“放管结合”,并将加强事中事后抽查力度,提高认证有效性,优化供给质量。
  上述国家认可认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缩短认证时限、采信企业检测报告后,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将要求指定认证、检测机构落实“双随机”抽查要求,加大获证产品市场抽查比例,改进专项监督方式,即汽车产品的质量监管,将由指定认证、检测机构的随机人员对随机产品进行抽查,并增加抽查范围和比例。而对于认证、检测机构的抽查和管理,则由质检总局负责。
  师建华表示,在相关部门的抽查监管之外,企业自律和行业自律也为保障汽车产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汽车产品质量监管还有市场这一双“无形的手”,质量不过硬的产品在市场中难以立足,也会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