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

报告显示出行需求增长致道路拥堵 网约车非直接原因
发布时间:2016-11-04 00:00:00

·        来源:京华时报

有关网约车是否造成城市道路拥堵的问题争论已久,但始终缺乏科学论证。近日,北京交通大学交通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闫学东教授课题组,利用滴滴出行大数据,以滴滴订单的平均行程速度为核心指标,分别对北京市域总行程速度、高峰行程速度、局部行程速度、达到重要交通集散地的行程速度、出行距离特性、节假日的交通以及季节性交通等特征和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北京市道路交通运行特征与规律。
  经过大数据分析,北交大课题组发布了《基于滴滴大数据的北京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分析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得出的重要结论为:北京的道路拥堵主要因为出行需求导致,网约车不是造成北京道路拥堵的直接原因。
  滴滴订单上升未降低道路通行速度
  通过对比北京市域日均行程速度与滴滴订单的变化,《报告》发现,滴滴订单大幅上升期间,北京的道路通行速度没有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北京市域2015年的总平均行程速度为26.97千米/小时,早高峰的平均行程速度为26.41千米/小时,晚高峰的平均行程速度为24.92千米/小时。
  《报告》分析,2015年期间,尽管滴滴订单量大幅度上升,达到日均50万单规模,但市域日均行程速度保持平稳震荡,没有下降趋势。在订单量上涨的第一阶段(20155-20157月中旬)以及第二阶段(201510月中旬-20161),北京市域日均行程速度平稳震荡,并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
  由此,《报告》认为,滴滴专车、快车的上线加剧北京市道路拥堵状况的说法缺乏实证依据,无法得出快车上线加剧北京交通拥堵的结论。
  滴滴订单不影响交通枢纽通行速度
  考虑到前往火车站、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的行程速度、花费时间,是普通人感知城市道路拥堵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报告》选取了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以及首都机场作为重要交通枢纽代表,分别对于达到这四个地点订单的平均行程速度进行重点分析。
  经过数据对比分析,《报告》发现,对于到达重要交通集散地的订单,滴滴的订单量并不会影响其行程速度,影响其行程速度的核心因素为每日到达该集散地的交通出行需求。《报告》分析,衡量到达重点交通集散地行程速度(或拥堵程度)的首要因素为到达该交通集散地的出行需求,若出行需求无变化,滴滴订单量的增长幅度与行程速度之间没有直接关联性。
  报告显示出行需求增长导致道路拥堵
  如果网约车没有加剧北京的道路拥堵,那么,北京人长期感受强烈的道路拥堵,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报告》通过研究北京轨道交通(地铁)日均客流量与滴滴的日订单量变化发现,北京地铁出行人群出现明显增长的时候,滴滴的订单也会同步增加,地铁出行量减少,滴滴订单也趋向于下降。另一方面,地铁日均客流量与北京道路日均行程速度呈强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城市总体出行需求量增加时,道路运行速度会因此变得缓慢。
  《报告》认为,北京市日均出行需求在2016年的稳定增长,可能是导致北京市域局部区域行程速度下降的关键原因。
  “互联网+共享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必由之路
  如何才能治理大城市的“拥堵病”?《报告》认为,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是有限路面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全域私家车出行需求的问题,在“治堵”上应该充分发挥网约车公共交通服务效能。
  本次课题研究员闫学东教授认为,网约出租车的核心运营模式是“互联网+共享经济+共享交通”,具有四个特点可以有效帮助大城市“治堵”:以经济规律为杠杆,调节交通市场供需关系;以信息对称为核心,供给匹配需求;以大数据为手段,实现运营过程的全监控;以共享交通为模式,盘活私家车运力资源存量。
  《报告》认为,“互联网+共享经济+共享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新能源车辆运用、先进公共交通技术运用必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核心技术。“互联网+共享经济+共享交通”正是组织这些先进互联网技术、能源技术和交通技术的核心组织框架。
  闫学东教授认为,未来即使所有个体出行车辆全部实现无人驾驶,仍将占据路面资源,唯有实现个体出行车辆共享才能发挥资源节约、一体服务、提升效率的效益。目前的网约出租车的运营模式正是“互联网+共享经济+共享交通”模式先驱性实践。
  对于目前引发社会热议的各地网约车细则,闫学东教授则建议,各地在制订网约车管理细则的过程中可更加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网约车运营时段的公共交通属性管理;监督网约车司机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管理(如恶劣天气是否出车,是否存在宰客行为);实现网约车与大众公交一体服务管理(与大运输量公交接驳);关注网约车是否充分节能环保(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